氣候變化和養豬豬生產是2021年11月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的第18屆澳大利亞生豬科學協會(APSA)會議上強調的主題之一。跟著小編一起看下本次會議的亮點吧!
Topic 1、熱應激對母豬影響有哪些?
在現代瘦肉型豬生產中,熱應激的預期后果將更為嚴重,首先造成母豬采食量及母豬的產奶能力下降。其次是對原料可用性的影響。全球氣溫每上升1°C,全球小麥產量將下降6%,玉米產量將下降7.4%。
處理熱應激的一種方法:用噴淋系統給豬只降溫:Van Assendelft Fotografie
全球變暖也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比如產仔時間長造成仔豬缺氧。母豬的心臟衰竭將變得更加常見。氧化應激的增加將導致腸道細胞間連接“滲漏”,從而導致局部腸道炎癥。作者積極參與開發各種數學建模程序,以充分評估各種可能的未來情景。
Topic 2、新生仔豬的生產性能
加拿大農業和農業食品部的Chantal Farmer博士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Sandra Edwards教授合作,發表了另一篇關于“改善新生仔豬性能”的有趣評論。高產量母豬生產線的廣泛使用導致了新生仔豬死亡率的嚴重增加。
最好的結果是,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對新生仔豬的護理采取重癥監護式的態度,在產仔區提供正確的環境,提供足夠的幫助,分乳和寄養技術。管理即將分娩的后備母豬以確保乳腺組織正常發育,確保未來更好的哺乳仔豬。
Topic 3、提供人工乳
作者對通過各種可用技術提供人工奶的增長趨勢表示保留,并表示傾向于更多的使用哺乳母豬。最初的小規模試驗表明,在最后一頭仔豬出生后12至20小時內,通過使用超生理劑量的催產素,可以延長初乳期。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英國Devenish Nutrition的Marion Scott博士周圍的一個團隊報告了一種改善母豬乳汁營養成分的膳食解決方案。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日糧中使用特定的膠囊脂肪酸混合物導致初乳中乳糖和脂肪的濃度顯著增加。經過處理的母豬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也顯著升高。
與對照母豬相比,相同的處理還減少了出生重小于1 kg的仔豬數量,并降低了出生體重的變異系數。
Topic 4、芬蘭的仔豬不斷尾
芬蘭是第一個在隨后的歐盟法規出臺之前單方面禁止斷尾的歐盟國家,并擁有18年管理長尾豬的經驗。與此同時,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芬蘭的育肥豬增長率最高,而豬場抗生素使用率最低。 Helsinki 大學的Anna Valros教授認為雖然咬尾現象也會存在,但是可通過管理措施來降低咬尾現象。
豬只處于最佳健康狀態,無藍耳、呼吸道類疾病和流行性腹瀉;
欄位的尺寸小一點;
飼養面積高于歐盟標準;
大部分育肥豬飼喂液態料,即所有豬同時采食;
定期使用可替代原料;
通過共同衛生系統進行定期獸醫控制(Sikava);
Topic 5、通過飼喂減少攻擊行為
在同一個主題上,意大利都靈大學的國際顧問Marcello Marchesi和Annalisa Scollo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如何使用飼料添加劑可以減少長尾巴豬在斷奶期的攻擊行為。該試驗包括對400頭豬進行錄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并測量實際的尾部損傷。經過治療的豬的不良行為(如沖突和咬尾)發生率降低,尾巴損傷顯著減少。
由于對濃縮物的探索性行為增加,假設存在積極的心理狀態,明顯更多的卷曲尾巴表示滿足狀態。這項研究表明,按照歐盟法規的要求,飼料補充在促進全尾豬管理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消費者對高福利豬肉日益增長的需求。
文章來源:養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