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下稱“世行”)21日發布《未知的質量:無形的水危機》報告稱,世界正面臨一場無形的水質危機,致使嚴重污染地區損失三分之一的潛在經濟增長,對人類和環境健康構成威脅。
世行在報告中的研究顯示,微生物、污水、化學品和塑料相結合,從供水中吸取氧氣,進而變成人類和生態系統的毒藥。
“清潔水源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要素。水質惡化阻礙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狀況,減少糧食生產,導致很多國家貧困加劇。”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這些國家的政府必須采取緊急行動幫助治理水污染,使國家能夠以公平、且生態可持續性的方式加快增長。”
世行在報告中強調,水質的挑戰并非發展中國家所獨自面臨的,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也都廣泛存在該問題:高收入地位并不能帶來免疫力,來自污染物的挑戰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同步增長的。
世行舉例稱,譬如在美國,《清潔水法案》和《安全飲用水法案》通過40年后,密西根州弗林特市仍有超過10萬居民的飲用水暴露在鉛中。最終需要三年時間才能令當地的水質恢復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但是在此之前,可能已有成千上萬的兒童遭受了鉛中毒引起的傷害。在歐洲,法國、德國和和希臘等國均出現過硝酸鹽超標問題。
世行指出,隨著國家的發展,各國面臨的水質挑戰也會發生變化,譬如糞便細菌,氮氣,藥品和塑料等污染逐漸增長。
報告發現,當生物需氧量超過一定門檻時,下游地區的GDP增長就會因健康、農業和生態系統受到影響而下降,降幅可高達三分之一。所謂生物需氧量是衡量水中有機污染程度和整體水質的代表性指標。
在中等收入國家,由于工業活動增加,生物需氧量問題已經日益嚴重。世行報告顯示,在這類國家,高度的水污染使地區下游的GDP增長下降了一半。
造成水質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氮。氮在農業中作為肥料使用,最終進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并在那里轉化為硝酸鹽。兒童早期接觸硝酸鹽會影響成長和大腦發育,最終損害健康和成年后的收入潛力。
世行的研究顯示,如果每公頃土地每多增加一公斤氮肥,一旦這些氮肥流失并進入水中,即可導致兒童發育遲緩水平提高19%,這樣的結果會使其成年后的收入相比未接觸硝酸鹽的人降低2%。
報告還發現,由于干旱加劇、風暴潮和水資源開采量增加,使得水和土壤中的鹽度上升,農業產量下降。世界每年因水資源鹽化而損失的糧食產量足夠養活1.7億人。
世行在報告中就各國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改善水質的措施提出建議,包括制定環境政策和標準;準確監測污染負荷;有效的執法系統;采取鼓勵私人投資的激勵措施支持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向居民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披露,激勵公民參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