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項研究表明,法國人對于吃進嘴里的食品成分格外關心,因此,購買某種產品之前先用手機應用程序檢測相關成分成了越來越多人日常習慣的一部分。
法媒Midi Libre網站報道,以世界糧食日為契機,法國食物品牌Charal聯合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推出一項研究,對法國人日常使用App掃描食物的習慣進行了調查。
該研究選取了有代表性的1001名18歲以上民眾做樣本,旨在研究食品安全相關App的知名度與這類應用程序對法國人購買習慣的影響程度。
研究顯示,每兩個法國人中就有一個對食品安全相關的App有所了解。受訪者表示,最常用的App是“Yuka”,43%法國人表示日常會使用這一程序。排在之后的是“Y a quoi dedans(直譯:里面有什么)”(12%),“Open food facts” (7%) 以及 “Foodvisor” (6%)。以Yuka為例,這類App大多擁有齊全的資料庫,只需掃描某產品上面的條碼,就會出現該產品的成分與“健康”評分——是否含有過多添加物,是否是有機產品,是否對身體有害都一目了然。
調查還顯示,1/4的法國人表示日常生活中正在使用這些App,其中大多數人(76%)開始使用的時間不超過一年。90%的使用者表示,無論是在商店還是家里都能用到這些App。
在用戶體驗方面,法國人對這類App的滿意度很高,10分為滿分“完全信任”的話,有65%的受訪者給這類App打出了8到10分的高分。
在使用目的方面,無論是Yuka還是其他App,使用者們大都希望能夠在購買某種產品之前查明內部食品添加劑(51%)、糖(37%)、棕櫚油或麩質(36%)甚至鹽與脂肪(36%)的含量,以控制相關攝入。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過度加工食品(比如工業蛋糕、工業餅干、快餐等)尤其常被“掃描”。
研究最后總結,法國人對食品健康有著極高要求。1/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應用程序顯示出的結果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就再也不會購買該品牌的相關食品。對素食主義者與純素主義者而言,相關標準更是格外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