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貝類有上百種,習慣加工成干品的主要經濟種類有干貝、淡菜(貽貝干)、蛤蜊干(毛蚶干)、墨魚干、魷魚干等。現將淡菜加工工藝介紹如下:
①選料:在貽貝收獲季節,選個大、新鮮、肥碩的貽貝為原料。
②清洗:在海上收獲時先在海...[詳細]
鯊魚,亦稱“鮫”,屬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有六鰓鯊科、虎鯊科、鼠鯊科、鯨鯊科、皺唇鯊科、真鯊科、雙髻鯊科、角鯊科之分。體型紡錘形,表皮具盾鱗,類似沙紙,所以又稱沙魚。鰓裂每側5-7個,以5個為多數。六鰓鯊科的哈那鯊每...[詳細]
野生淡水小龍蝦(crayfish)是一種珍貴的水產經濟動物,盛產于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池塘水蕩,其肉味鮮美、風味獨特、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蝦黃具有蟹黃味,尤其鈣、磷、鐵質含量豐富,是營養和食療價值較高的動物性食品。...[詳細]
龍蝦片是用鮮魚肉摻淀粉及調味料經蒸熟后冷卻切片,干燥所得到的制品。其制品供不應求。適合鄉鎮企業及個體戶投資生產。一、原料選新鮮魚,去頭尾、內臟,用清水洗凈,取其凈肉50%左右。配方:淀粉45公斤,魚肉5公斤,味精1公斤,砂糖...[詳細]
蝦仁加工過程中,在出產完整蝦仁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10%~15%的破碎蝦仁,還有大量捕撈小蝦蝦仁。完整大蝦仁經濟價值高,可供出口創匯,市場價40元/公斤左右,而碎蝦仁和小蝦仁,商業價值不大,銷售價僅只有10元/公斤左右,有的僅作為動物飼...[詳細]
自古以來人們即視鮑為珍饈,其殼及肉可治眼疾藥理作用。鮑魚明目顧眼、滋陰入腎的功效,相關生態習性、食用價值、臨床藥理與藥性、使用方法等在醫學名著中均有記載。歐美營養醫學家經多年臨床證實,鮑魚含有人體無法制造的...[詳細]
一、主要原料及設備
1.主要原料及要求
①河蟹:要求鮮活、個大、清潔、無死蟹;②生姜:新鮮飽滿,組織胞嫩,含粗纖維少,不霉爛,香辣味強,不帶雜臭味;③食鹽:潔白,干燥,含氯化鈉98.5%以上;④白砂糖:干燥、松散、潔白,純度99%以上;⑤味精:潔...[詳細]
河蟹可食部分約占整體的1/3,大部分為蟹殼.將蟹殼進行去鈣、去脂肪、漂白和脫醋酸基等化學處理,制成的可溶性甲殼質,不溶于水和堿性溶液,在0.5%--2%稀醋酸中能溶成潔白透明的膠體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用任何比例水稀...[詳細]
(一)去泥砂技術
泥螺品質優劣的評價,最重要是以胃內的砂泥含量多少來衡量的,而砂泥多少與泥螺生活棲息環境有密切關系。一般油泥豐富的灘涂所產的泥螺,肉質軟、體表多黏液;而底質為砂泥、涂質硬、油泥少的灘涂所產的泥螺...[詳細]
蟹米是以海蟹肉(不包括腿部的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熟干制品。海產三疣梭子蟹、日本鱘、雙斑鱘等都可作為加工蟹米的原料,其中以三疣梭子蟹用量最大。三疣梭子蟹肉質潔白、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中含蛋...[詳細]
(一)工藝流程
原料處理--灰化--浸灰--濃縮--蒸餾--提純--成品
(二)操作要點
①海帶、馬尾藻以及其他褐藻類都可作提碘原料,采用馬尾藻和海帶根作原料比較經濟。原料在曬干時除去泥沙,避免雨淋濕或水...[詳細]
1.營養價值及食用方法
明骨,又名魚腦、魚骨,也是比較有名的海味品。主要是以鯊魚和犁頭鰩等魚類的頭骨、顎骨、鰭基骨及脊椎骨接合部的軟骨加工而成。鯊魚中的鋼鲅鯊除脊骨外,其余均是軟骨,頭骨表皮有硬殼,頂翅骨表...[詳細]
1、魁蚶。魁蚶俗稱赤貝、血貝,其殼呈斜卵圓形,殼高8厘米、長9厘米、寬8厘米、重50~60克,為大形蚶,故名。魁蚶肉呈桔紅或杏黃色,營養豐富,多加工為凍蝴蝶狀貝肉。魁蚶是山東省近年新開發的貝類資源。
①凍蝴蝶貝:該產品系由魁...[詳細]
白蛤學名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Reeue),是我國沿海常見的底棲經濟貝類,肉細味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鮮肉中含蛋白質10.8克、脂肪1.16克、碳水化合物4.6克、鈣37毫克、磷82毫克、鐵14.2毫克、維生素A400國際單位、...[詳細]
目前,養鱉業步入低谷,要想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除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養殖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要尋求開展甲魚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的措施,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養鱉業的持續發展后勁。
甲魚肉味鮮美,研究表明,其身體中含...[詳細]
鯡魚,學名|太平洋鯡魚|,亦稱青魚,魚綱,鯡形目,鯡科。體延長而側扁,體長一般25-35厘米。口端位。眼中大,有脂眼瞼。前頜骨小,上頜骨長方形,輔上頜骨2塊。下頜、犁骨和舌上均有細牙,上頜和腭骨無牙。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體被薄圓鱗,腹...[詳細]
海帶收割上岸后直接依靠陽光曬干稱為淡干,淡干海帶用途廣,營養成分不受損失,是提取碘、膠、醇的原料。經常食用海帶有防止和治療甲狀腺腫病的作用。另外每年還要提供大量產品出口。海帶加工標準國家已有規定(1979年4月1日...[詳細]